关于我们|部门概况|学校主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广工新闻

【208期校报专栏文章】敢吃螃蟹的人

字体: 2015年03月22日浏览量: 作者:文/学生新闻中心 冼祥斌 王士鑫 图/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李胜彬 来源:校报第208期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今年两会,关于教育的改革依旧议声不绝,两会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叶飞帆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高校转型迫在眉睫,地方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转型。”实际上,他的想法,我校正在实践,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校的优势专业,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传统专业怎么改?小修小补起不了明显作用,我们就是要敢于尝试,也要敢于吃螃蟹!”谈起专业改革, 年逾花甲的郭钟宁教授话语掷地有声。专业改革一直是他和学院努力的方向,2014年,学院集结各方面改革成果,申报《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由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国内相关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该课题成功获批为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最近,校报对课题组进行了专题采访,感受到了这群“机电人”对人才培养改革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付出。

导师制:好老师才有好学生

目前正在瑞士联合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的邓宇同学回忆:“我是导师制最初受益的学生之一。读大一时,郭钟宁教授成了我的导师。在他的帮助和引导下,我顺利地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郭老师的关心和指点让他难忘,“郭老师每个月都会抽空和我们面谈,学习规划、生活困难,兴趣爱好……他鼓励我们主动地向他提问。我们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升华成现在的亦师亦友。”

学科上的优势,与教学体系的改革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前者能为改革消除很多障碍,比如各种资源的不足。作为各学科的老牌劲旅,机电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44人、副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人,学院又通过“珠江学者”、“青年百人计划”等引进一批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本科生上课,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林华泰教授“高技术陶瓷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香港理工大学李荣彬教授“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外籍教师包括瑞士南方科技大学Boer教授、德国不莱梅大学Joeugen 教授、英国巴斯大学Maitland教授、波兰华沙大学Renata教授,诺丁汉大学Robert讲师等。成思源教授告诉我们:“外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水平专家的研究高度和治学态度给了年轻学生很好的启迪。”

高学术水平、高学历、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两高一强”师资队伍,带来的不仅是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也是实行导师制的基础。学院依靠强大师资力量打造的“两段式、全程化”导师制,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搬到本科生教育中。本科生在大三开始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导师,加入导师的项目团队。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师生的沟通渠道和频度,很多“好苗子”也很快脱颖而出。郭钟宁教授也毫不讳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制的实施,真正能受益的也是主动的学生,学生要主动跟导师联系,多与研究生、博士生‘混’,才能有收获。”

改革不是“小修小补” 创新才是重头戏

“受益匪浅”是上过《创新方法》这门课的学生的普遍感受。“创新方法是一门新的课程,TRIZ理论如此有趣实用。” 获得铅笔延长器发明专利的江伊伟同学说。另一位获得双钉道订书机发明专利的陈晓升对该课堂记忆尤深,“创新方法能锻炼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它的帮助下,我能够针对特定的工程问题,效率更高,解决工程问题得心应手。”

在课程体系建设环节上,课题组对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动了不少“刀斧”,而这些仅仅被课题组称作“平面的改造”。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用“高手在民间,破茧就可以成蝶”来形容创新创业。可见,创新创业成为当今时代最强的主题。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创新方法》开讲了。《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来培养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讲老师之一,成思源教授向我们介绍,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一开课就受到学生追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人,目前已列入整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课程的开设首次以最直接的方式,系统地、理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授予了学生一副优良的生存发展渔具。

实践平台:让学生到真正的战场上“放两枪,打两炮”

“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是学校多年来3+1联合培养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王晗老师盛赞:“现在报名参加3+1的学生一个班一个班地来。在佛山研究院这个平台,企业大量地投资购买仪器,让学生真正地走到战场上放两枪,打两炮,就好像在西点军校学三年不如在伊拉克战场上待一个月。那里浓厚的研究气氛和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翻书学习,许多学生从早上8点半一直在研究室工作到晚上11点。”一位在微纳实验室搞研究到大年三十的同学说:“在实验室做这些项目时,你感觉不到枯燥,反而有一种充实感和成就感,如何完成项目会一直刺激着你去干。”已经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的王飞宇同学说:“在实验室才发现,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在佛山研究院一年下来,我们在技术上提升了一个档次。”

课题组以培养机械工程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依托产业集群,打造校内外两大实践教学平台,校内以高水平实验室集群为基础,校外则依托于佛山研究院。学院的实验室集群研究实力雄厚,供教学使用的实验室多达12个,还有供科研团队使用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CIMS重点实验室,以及最新成立的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佛山研究院入驻了大批创新企业,学院每年把部分大四本科生送往这些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方向包括机器人、3D打印技术,精密装备制造等,在这些未来世界的重要产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

参观工厂

实验操作

208期校报2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校报网http://xbw.gdut.edu.cn/digitalnews/newspaper3.aspx

微信读报请关注公众微信号“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新闻中心”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