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部门概况|学校主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新闻查询
视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人文校园>> 工大学人

IC科学家熊晓明和他的育人梦想

字体: 2018年05月09日浏览量: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报 2018-04-12 作者:李胜彬 编辑:朱小翠

熊晓明,博士,教授。EDA国际知名专家,我校“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曾被授予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和贡献奖,当选“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广州国家集成电路基地首席科学家、高端应用电子芯片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集成电路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转型的战略先导。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创新研发上,中国还需苦练内功。“我国在集成电路方面的发展比国外至少晚十年”,熊晓明直言。也正因如此,他放弃了在美国30年的工作和生活,毅然选择回国。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熊晓明说:“回国,想为国家尽可能多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海外30载

从1983年满怀理想走出国门,到2013年满载归国,熊晓明在集成电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道路上走过了整整30载。在熊晓明的身上,有着3个不能忽视的国内“第一”:1977年他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3年出国留学,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研究生;1988年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博士,是中国大陆第一批也是最早拿到这个专业博士学位的人。

1975年高中毕业后做铁路养路工的熊晓明,对自动控制及无线电技术产生了兴趣。1977年,他如愿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又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导师葛守仁教授(Professor Ernest S. Kuh,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著名教授、EDA世界泰斗、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进入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以后,熊晓明就跟随导师开始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之路。EDA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在美国学习工作的这30年里,熊晓明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研究项目,代表了世界最新技术及一流水平。1989年,熊晓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著名教授陈中宽博士合作培养多名博士,多次在国内外举办IC设计和EDA专题讲座与学术讨论,被导师葛守仁誉为“开创中国EDA行业的理想领军人物”。

搭上“最后一班车”

在2012年回国时,熊晓明遇到了当年自己华工的同学、TCL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东生。二人谈起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及未来,李东生说:“你再不回来,最后一班车都搭不上了”,这句话,让熊晓明有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年底,熊晓明果断辞掉了美国所有的职务,选择全职回国。

这次,熊晓明看到了国内良好的创业环境,也看到了国家对集成电路行业的重视。现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我国每年消耗全球54%的芯片,但国产芯片自给率还不足三成,市场份额不到10%。熊晓明看到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空间、潜力和方向。而知名教育家、导师葛守仁教授的一番话则使熊晓明的回国规划更明确:“培养出一代或几代学生比你自己个人做得再多再好意义都更大”。

在熊晓明看来,集成电路这门学科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基础性和跨学科,没有集成电路就不会有今天的现状,电子产品、括汽车、航天以及任何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第二个特点是反传统性,与数理化等学科相反,集成电路是先有应用,先有产品,然后再有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不在高校和研究所,而是在企业。因为它跟生产工艺、跟检测设备的手段紧密相关;而第三个特点,就是新颖性。”

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熊晓明在回国后首选了我校。他说:“首先是名字的吸引,特别是‘工业’二字,这意味着创新能力和思想比较开放。另外一个因为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和企业联系非常紧密,我做教授可以培养学生,做科学家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成长成熟努力。”

自2013年回国正式入职我校以来,熊晓明牵头在我校成功创建了本科“2+2”IC班,建立了Synopsys—广东工业大学EDA技术创新实验室和Cadence—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创新实验室;并在广州国家集成电路基地担任首席科学家,受广东省科技厅委托,参与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工作;在广州国家集成电路基地搭建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平台和硬件仿真平台,目前正在组建一支专业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

“IC班”为中国“IC”打造人才

回国后的第一个春节,熊晓明没有和家人团聚,学校特批把学校图书馆相关的书全部拿来急用,他觉得当务之急是制定教学大纲”。他用自行车拉了两箱书到临时居住的公寓,每日对各种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几个月后,他设计出整套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规划。

“我要看到狼,而不是一群羊”。熊晓明希望学生们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视野,他一直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比赛和各类实践项目,并且亲自带队参加每年的美国数学大学生建模比赛和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熊晓明没有架子,他跑到学生宿舍找学生讨论问题,给他们提供思路,帮他们修改论文摘要,甚至忙到晚上11点。

学生们喜欢熊晓明,私下里叫他“老大”“熊爷”。为什么“既能让学生尊重信服,也能与他们亲密无间”?熊晓明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一是以身作则,守信于人。因为涉及多个学院多个专业,涉及不同课程的学分转换,IC班特有的学制在初期遇到了很大问题。为了让学生吃下定心丸,熊晓明曾经答应过学生IC班的问题他全力出面协调,有位同学因为修读学分不够不能及时毕业急哭了,熊晓明奔波于各个学院和部门,直到问题顺利解决。二是“严格,但是不苛刻”。很多学生知道,完成熊晓明的报告也不是简单差事,需花费大量课后时间查资料、做实验。拿“优”就更为不易,“必须达到我的标准。我不怕麻烦,第一次达不到,指出需要完善修改之处,改到达标为止。”IC班的两个实验室寒暑假期间也为学生开放,为了拿优,不少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做实验。熊晓明说自己“很喜欢这帮小孩,他们就是IC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将近五个年头过去。熊晓明和一帮优秀的老师,带领IC班的学生们一路坚持。如今有三届毕业生从IC班走出去,即将毕业的2014级出现了考研小“井喷”,“现在基本上知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都有我们的学生”。而这,正是熊晓明最为欣慰的。

(注:本文部分参考《科学中国人》杂志《为中国IC助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文)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广东工业大学官方微博

扫一扫
手机看广东工业大学新闻网

关闭

我来说两句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3 gdutnews.gdu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粤ICP备05008833号

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电子邮箱:xwzx@gdut.edu.cn

建议使用IE7内核以上浏览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