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正文

我校轻工化工学院穆英啸副教授在材料领域TOP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3年09月28日 来源:轻工化工学院次浏览

我校轻工化工学院穆英啸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Macrocyclic Engineering of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t Emitters for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作为Frontispiece论文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该期刊2022-2023年度最新影响因子为29.4,CiteScore为45.5。该论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穆英啸副教授和霍延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付裕和叶泽聪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DOI: 10.1002/adma.202301929),主要测试工作由分析测试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成果简介:

具有给-受体(D-A)结构的有机π-共轭大环发光材料,相较于线性排列的D-A结构分子,除呈现出含空腔的独特拓扑结构外,其固态下的堆积取向以及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迄今,由于合成方面的挑战,有机π-共轭大环发光分子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大多数已报道的大环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和电致发光性能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研究以模块化替换策略开发出一系列不同D-A结构且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性质的π-共轭大环发光材料,并进一步通过取代位置或给受体模块的替换对其激发态调控等光物理特性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高发光性能π-共轭化合物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基于MC-X大环的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可达到31.6%,这是有机π-共轭大环结构分子作为发光层中器件效率最高的。另外,其掺杂薄膜的水平偶极取向因子可达80%,远高于各向同性偶极取向材料(67%)。这项工作为进一步开发高性能π共轭大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同时为探索环状分子在光/电致发光过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审核:陈辉

编辑:郑琼彬

上一条:关于举办中国科学院曾祥方研究员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举办碳中和系列讲座(三)的通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