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专业名片
专业名称 |
工业工程 |
专业代码 |
120701 |
学制 |
四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学士 |
专业设立时间 |
1999 |
所在院系 |
机电工程学院 |
专业实力 |
²广东省名牌专业 ²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²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n 历史沿革
工业工程专业创建于1999年,是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依托“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优势,最早在广东省开设的工业工程专业。200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省名牌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工业工程名牌专业;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博士点;2008年,主办的《工业工程》杂志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会刊;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在华南地区学术界和工业界享有良好声誉,是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单位,是工业工程分会秘书处的依托单位,是广东省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工程创新大赛的发起、组织和承办单位,该赛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n 专业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创中心,正在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快速发展,区域内的先进制造业、仓储物流业、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系统、枢纽机场、互联网行业都提出了“更精益化、更数字化、更智能化”的迫切需求,作为一个将工程、管理、数据、软件等知识高度融合的专业,产业界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将成为助力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本专业瞄准上述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正力图打造一个华南地区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人才的培养摇篮。
n 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将工程技术与管理思想有机结合的专业,具有系统性、交叉性、人本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生产和服务系统的精益化运作思维;侧重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在复杂系统规划设计、智能决策与优化、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造就从事解决生产和服务系统质量、成本、效率、环境等问题的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包括:
目标1:运用工业工程领域专业知识,解决生产或服务系统优化设计、运行控制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2:具备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与经济决策能力,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终身学习取得职业生涯上的进步。
目标3: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目标4:成为工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有就业竞争力,适应国家建设和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n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课内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学分。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能够利用工业工程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分析与推演生产或服务系统问题,能够基于工业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原理及方法对生产或服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控制问题进行抽象、计算和分析处理,能够针对复杂生产或服务系统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基于生产或服务系统的有关技术、管理、质量标准体系,评价生产或服务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当代社会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内涵,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具备正确价值观、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就复杂生产或服务系统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n 课程体系
以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专业骨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创新方法、生产计划与控制、人机工程学、现代质量工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特色课程有运筹学、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数据分析、创新方法、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布局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工程训练、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运筹学仿真实验、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n 师资队伍
专业聚集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研究方向分布较广,体现出工程技术融合管理思想的独特视角。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45岁以下教师均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与美国、英国、荷兰、瑞士、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知名高校有紧密联系和合作。拥有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杰青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香江学者1人,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人才5人。此外,专业还拥有数十位来自知名企业的优秀校外兼职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产业界的最新发展需求和技术指导,可以极大开拓同学们的视野。
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留影
n 教学条件
工业工程专业是广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不仅面向全日制学生设有工学本、硕、博学位授权点,还能培养MEM工业工程与管理方向非全日制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生。专业依托“机械工程”重点攀峰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设立了“工业工程创新应用与精益生产”、“生产系统数字化与智能化”两大特色培养模块。包括如下4个方面的教学特色:
(1)采取项目驱动的校内教学模式。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实现每位学生参与一个项目参加一次学科类竞赛。通过“学校大创项目+企业应用项目+导师科研项目”覆盖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专业也组建了多个课外科技活动社团,目前包括: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工厂规划、精益管理、运筹优化算法、大数据分析等小组。各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社团形式运作,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小组成员通过培训后,可直接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项目,培养科研和实践能力。学生科研社团通过项目实践,提前对接企业需求,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瓶颈,实现人才的深度定制。
(2)培育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结合区域经济需求,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智能智造、飞机维保等现代产业学院。与大湾区40余家优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联合培养逾620名工学学士。2016年6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本专业及学院相关专业与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成效。
(3)打造以赛促学的学科竞赛平台。依托本专业作为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单位的优势,积极打造并成功主办三届《广东省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工程创新大赛》,形成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和能力展示的品牌。2021年的大赛,共吸引20多所高校(500多名学子)与40多家知名企业(200多名IE工作者)同台交流。
(4)实行灵活的“3+1”培养模式。大学前3年进行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构建学生的工业工程知识体系;最后一年可选择完成研究课题和高阶课程,提升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升学打下良好基础;可选择前往优秀企业完成实际课题,提高工程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综合参加科研项目、进阶课程和企业项目,培育符合社会迫切需求的综合技术素养。
n 科研实力
近年来,专业共承担了19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联合)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0项、青年基金8项,总经费1100多万;广东省部级及其他纵向项目26项,科研经费累计900多万元;为企业服务获得40项横向课题,到校经费累计900多万元。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50余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等。专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制造系统规划与运行控制、绿色制造和能效优化、制造系统工程与优化控制、智能交通与供应链系统、医疗大数据与智慧养老、生产与安全系统、TRIZ理论应用与可拓创新方法等。
n 培养质量
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升学率达到20%以上。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工科技术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优势,围绕大数据分析、系统优化、工业软件研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在学术创新和自主创业方面颇有建树。本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建立了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和有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落实到持续改进体系中。
对毕业五年左右毕业生的问卷反馈情况如下:61%的毕业生在工业工程领域工作;经历过项目主持和研发工作的有49%,从事研发岗位的有21%,从事管理岗位的有48%; 96%的受访者在广东省内工作。毕业生就业的代表性企业有:华为、广汽、美的、格力、联想、腾讯、海信、捷普电子、广东电网、亚马逊、顺丰等。以上跟踪结果反映:毕业生具有解决复杂工业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与实施工程项目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建设和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
外部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走访等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方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高,其中,对“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评价达到4.82分(满分5分),对“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追求与创新意识,具有组织与实施相关领域工程项目的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的评价达到4.55分。总之,本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赢得了“忠诚度高、实用性强、发展潜能大”的良好口碑。
n 校友风采
乔岩,博士,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乔岩博士2005年入读广东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2015年在广东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受聘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18年至今为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系统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乔岩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的调度优化与控制。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以及晶圆厂的认可和重视。在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的SCI源期刊上发表和录用论文60余篇(IEEE汇刊长文40余篇)。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他的SCI期刊论文被引频次为1300余次,h-index为23,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引用次数1600余次。获得了17项国际专利授权(美国专利8项)。
乔岩博士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某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企业的多种类型设备调度优化与控制方法的应用研究,包括槽式清洗机、蚀刻设备、立式炉设备、PVD设备和CVD设备的建模、求解算法和仿真平台的开发。目前已完成两种机型的调度算法及仿真平台开发工作,并与实际机台进行了集成且通过了“马拉松测试”,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设备稳定性也获得了合作方的高度认可。同时,多台内置团队算法的设备已应用于一线晶圆厂进行实际生产。
钟志超,深圳道合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钟志超2005年入读广东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现任深圳道合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与总经理,曾任深圳市数本科技公司与谋事集智咨询公司(广东省管理咨询十佳机构)总经理,被认证为清华大学联合工信部培养中小企业管理领军人才,被聘为广东省工业工程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被聘为广东省企业咨询管理协会专家顾问,被聘为深圳联通工业互联网BU专家顾问,被聘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校友会理事,入选2019年、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优秀毕业生事迹,获得中国注册企业管理咨询师、工业工程师、碳排放管理师资格认证,获得第三、四届全国精益管理与工业工程创新大赛三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获得第二、三届广东省工业工程大赛多个二等奖和三等奖(广东机械工程学会颁发)。
应用工业工程思想方法辅导过100多家企业,包括美的、吉利汽车、索菲亚、滴滴出行、同程集团、美克家居、新希望乳业、三安光电、航嘉电器等众多优秀企业,曾辅导精益管理项目多次获得中质协全国精益成果发表赛一等奖。
李均强,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经理
李均强2000年入读广东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现任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经理。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主要业务领域有光学、无尘室芯片封装等,其中光学是核心业务领域。捷普集团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为全球第三大电子合约制造服务商(EMS),拥有分布在美洲、亚洲及欧洲等60多个生产基地; 在中国,捷普集团在中国大陆设有九个全方位、现代化厂区:捷普电子(广州/北京/上海/无锡/天津/南京/苏州/深圳/烟台/成都)有限公司,员工超90,00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