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南方日报】广东工业大学本科办学65周年,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初心如磐 逐梦“攀撑”
来源: 时间:2023-11-17 浏览:
2023年11月14日浏览量: 267作者:马立敏 杜清 李成瑶 陈宋釜 编辑:李成瑶 来源:南方日报 审核:南方日报

广东工业大学校园。

在时间的长河里,65年似乎只是一瞬间。但对于广东工业大学来说,却是本科办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强大的不凡历程。

11月12日,广工将迎来本科办学65周年。

在新落成的校史馆里,一面浮雕墙讲述着广工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故事:数次搬迁、几度易名,但始终扎根南粤,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深度服务国家战略。

一代代广工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用行动为“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注入生动注脚。

初心如磐,逐梦“攀撑”。在新时代,广工深入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向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发起冲锋,不断求索。

“长子”广工

冬日暖阳,海风拂面,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海滨校园里,师生斗志昂扬。

2年前,广工揭阳校区建成开学,揭阳有了首座本科高校。

“广工人信心满满,要把揭阳校区办成‘百年老店’。”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说,揭阳校区以服务揭阳乃至汕潮揭都市圈、粤东地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将为广东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贡献更多“广工力量”。

从开始本科办学至今,65年间,广工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省属理工科高校“长子”,广工“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如磐初心始终不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亟待发展,广东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重工业生产基本空白。为迅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支撑广东华南工业基地建设,广工的前身广州工学院应运而生。

80年代的广东工学院校门。

1958年,广州工学院开始本科办学,在那个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的年代,向社会输送了电工、机工、土木、化工、水利等专业人才,成为支持广东工业建设的宝贵力量。

而后,广工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经历四次跨越式发展——

1995年,三校合并,实现扩规模。在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为广东工业大学,并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进驻广州大学城,实现拓空间。学科建设水平、学生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自此,实现了到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进入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等新突破。

2004年9月6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东门校牌揭幕。

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实现上水平。2年后,列入广东省首批建设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工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与产业深度融合,多项核心办学指标成倍增长。

2021年,广工提出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端电子制造和绿色材料化工2个学科群,建设智慧医疗创新技术中心、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广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3个中心),铆劲攀高峰,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在更高水平上以更大作为支撑广东制造强省及“双区”建设。

2021年,广东工业大学提出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

广工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以攀撑行动诠释着攀撑精神:泰晤士高等教育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8位,2023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301—400位,U.S.News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全球653位,国内第68位……

这种攀撑精神,不仅体现在办学整体实力上,更体现在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鼓舞着广工人敢为人先、迎难而上。

今年6月18日,广工篮球队战胜清华大学,夺得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书写了打破“三连冠”的“篮球童话”,引起全国关注。

“就是因为我们够拼!”获得全场MVP的广工男篮队员陈国豪说,虽然团队的阵容不如清华,但每个人上场就是“拼到底”。

广东工业大学夺得第25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男篮一级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这种“拼到底”的倔强精神,由广工人在悠久的办学之路上铸造,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滋养着代代广工人。

1970年至1982年,广东工学院因国家发展需要迁往韶关曲江办学,与南华寺为邻。学校师生在物质匮乏、设施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兴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信仰,从未停下培育人才和科技报国的脚步。期间,还孕育了两项国家级科研奖项,这也是广工首次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奖项。

“当时艰苦的条件非但没有打消师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大家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获国家级科研奖项的黎樵燊教授和黎祚坚教授曾回忆道。

1981年,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在实验室做实验。

栉风沐雨、接续奋斗。

从为支撑广东华南工业基地建设蹒跚起步,到三校合并扩规模,再到六校区齐头并进跨越发展,一代代广工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扛起“长子”的责任和担当——国家需要、广东需求,就是广工的行动指南。

创新广工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光亮起来了。广工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带着师生争分夺秒攻克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2021年,广工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如今已是省内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基地,为“中国芯”研制和生产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二字,写进广工的校训、发展目标。

它正是这座以工科见长的学府发展的不竭动力,支撑广工发展阔步向前,开拓进取。

1970年,广东工学院与广东省科委、广东省电力局合作攻关,历时3年研制了省内首台中型电子计算机,应用在广东省电力局中心调度所,进行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等,持续使用了10年。

而今,广工的创新,不仅有“全省首台”,更有“全国首个”。

广工教授谢胜利作为泰斗微电子的首席科学家,带领校企联合科研团队,突破了行业内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研发的相关产品填补了我国该领域自主设计的空白。该产品已量产应用于近十个国产汽车品牌。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在做实验。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在新时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工进一步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先行先试,创新范式。自2011年起,广工面向机器人、集成电路、软件和新能源汽车等前沿技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创设了华为智能基座项目、IC班、匠芯班等21类特色化育人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学生超40%,形成了产教融合、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广工模式”。

拔尖领军,引领未来。广工着力推进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卓越应用型人才计划、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

交叉融合,冲击一流。面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广工强工、补理、融医,交叉融合促发展;同时发展工科底色的人文社科;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调整,2018年以来优化与调整停招专业12个;新增专业14个,其中新工科专业8个、新文科专业2个、基础学科专业2个……

“这一系列的改革,是使命驱动,也是广工担当。”广工校长邱学青说,广工主动作为,推进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才培养和国家需要、广东需求更匹配,不断提升学校的贡献率。

65年来,广工培养了50余万名学子,其中超92%的毕业生留在广东就业,80%以上奋战在产业一线,为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广工创新力量。

创新是大学的硬实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活力。

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

广工,一直涌动着创新的力量。

湾区广工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去年底,广工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大型情景史诗剧《青春印丰碑》,将东深供水工程中的广工故事搬上舞台,感人至深。

1964年,为解决香港同胞的饮用水难题,广工近200名师生毅然奔赴东深供水工程最前线,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把青春镌刻在了东深工程的丰碑上。

广东工业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大型情景史诗剧《青春印丰碑》。

从光阴中走来,广工与香港的故事还在续写。

在新时代,广工主动服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矢志办成“与产业融合最好的学校”,支撑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工携手粤港澳高校和企业,携手世界各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以更加主动奋进的姿态,促合作、抓实干、谋发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加强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供给;创建省内首个粤港高校联合、校企联合创立的学院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为机器人产业培养人才;获批建设大湾区城市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科技支撑……

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多专业融合培养人才。

一个更开放、更主动的广工,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广工,不仅是广东的广工,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工、国家的广工。

广工与生俱来的“产业”基因,凝聚为广工人身上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以“广工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早已内生为一代代广工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沃土上,广工以一个个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新增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通感融合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与佛山、东莞、河源等8个地级市共建13个平台,服务企业6000多家,为制造业提速升级赋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走上科技创新“快车道”;广工教授陈新团队突破了“高速高加速下装备高精度操作”的诸多技术难题,研制了系列高速高精电子制造装备及部件,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凭着科研报国的执着与韧劲,广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交上了矢志报国的生动答卷。

回望来时路,“主动担当、服务国家”,是广工的最高追求。展望新发展,“逐梦新征程 攀撑创未来”,是广工的铮铮誓言。

站在新起点,本科办学65周年是广东工业大学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的重要之年,也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冲击“双一流”的关键之年。

邱学青说,广工将坚定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把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盼与广工所长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国家、大湾区、广东的同频共振、命运相系,贡献广工力量、展现广工担当。

广工65,正值壮年。美丽校园,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强劲活力。

■对话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校长邱学青:

乘势而上勇攀撑

凝心聚力“冲一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走到本科办学65年节点,锚定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广工如何接续奋斗?

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校长邱学青畅谈了学校的过去和未来。

以赤诚之心服务国家、支撑地方

问:广工本科办学65年了,一直与广东同行、与时代同向。广工的精神和气质是怎么样的?

胡钦太:65年来,在任何阶段、从任何视角,大家所看到的广工都鼓足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展现着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担当。

广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然而,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实干担当、守正创新,以赤诚之心服务国家、支撑地方始终是广工的精神内核,滋养着一代代广工人成长为各界英才,也激励着一代代广工人在各历史时期为国家、为广东作出重要贡献。

广东工业大学校史馆浮雕墙。

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广工有何生动实践?

邱学青: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中,广工学子以优异成绩再捧“优胜杯”。

厚植创新育人“土壤”,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多年来,广工坚持特色化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合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资源,通过资源前移、靶向输送,让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侧,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逐步探索出跨学科多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广工模式”。

这种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5I”,即产学融合(Industrial)、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拔尖创新(Intelligent)、创新创业(Innovation)、湾区融合(Inter-zone)育人理念。学校还将产业的技术与产品、人力与资金、环境与平台等多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力与创新力,持续探索培养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育人路径。

问:近年来,广工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胡钦太: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广工速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校以“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为牵引,做强工科、发展理科、融合医科,理工医交叉融合“冲一流”,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广工乘势而上的法宝。每年8月,学校都会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全校上下凝聚思想共识、同谋发展大计,推动广工不断加快发展。这些年,学校的校园建设和管理服务再上新台阶,将发展成果与师生共享,在魅力校园、幸福校园中迸发出笃定的信心和无限的活力。

“集中”的还有校内外多领域的力量。今年9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启动,广工作为首批试点高校与华为已经合作了三年多,产学实践一直走在前沿。校地、校企深度合作,集合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办成与产业融合最好的学校

问:当前,广工改革发展处在什么坐标与方位?

邱学青:方位决定方略。唯有审时度势,既谋在长远,又干在当下,方能赢得未来。找准广工的历史方位,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回首来路,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把握当下。

新时代新征程,广工具备国家、湾区、广东省发展的“天时”“地利”,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奋勇攀峰的“人和”,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扎根南粤大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步伐。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广工人共同的期盼。

问:广工如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如何全方位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胡钦太:“教育强国,广工何为”“广东需要什么样的广工,广工能为广 东提供什么样的支撑?”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

我们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置于最重要、最根本的位置。用好广工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持续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汇集资源和优势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广工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打造有组织的科研共同体,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我们将继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呼应地方发展需求,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广工将推进校企、校地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问:站在本科办学65年的新起点上,学校如何加快“冲一流”?

邱学青:过去65年,广工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扎根南粤育人,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勇挑科教强国重担,矢志“办成与产业融合最好的学校”,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站在本科办学65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深感使命在心,重任在肩。广工要成长为一流大学,必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学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支撑地区乃至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一流水平的学科,形成引领、支撑发展的科技成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学科建高原攀高峰,形成以高端电子制造、绿色材料化工为代表的“高原”学科群,以局部突破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同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做好青年人才培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工将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进一步提升重大科研攻关和服务社会能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体广工人将凝心聚力,争创一流,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工力量。

■数读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37个,现有2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创新创业教育获国家级荣誉9项;在校研究生达1.3万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0.4‰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约330人次,国家级人才约160人次。获批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团队18个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理工类省部级科研平台98个,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超过160项;获中国专利银奖2项、优秀奖10项,近10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


网址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11/11/content_1008059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