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六期)圆满结束

时间:2021-06-04

点击:

2021年5月30日下午,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第六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科技北楼503A会议室举办,同时进行线上会议。本次活动由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谭倩教授主持,并邀请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李芳柏教授以及我院韩兰芳博士、万航博士、曹旖旎博士进行学术报告。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的老师、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研究院谭倩教授主持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六期)

会议伊始,李芳柏教授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与技术发展”为题进行学术报告。首先,李芳柏教授介绍了土壤、土地、农用地和耕地的定义,同时着重介绍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的概念。随后,李芳柏教授以“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政策”展开论述,详细介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国家需求、理论与技术挑战以及政策体系。李芳柏教授指出,单一土壤介质治理技术无法适用于耕地土壤,如何对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进行定量解析是当前研究中面临的科学挑战。然后,李芳柏教授通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案例介绍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土壤-水稻系统“三重阻控”技术体系,阐明了土壤-水稻体系中镉在水-土、根-土、根-籽粒等三重界面迁移的化学-微生物-生理作用机制。李芳柏教授还介绍了土壤-水稻体系镉同位素分馏方法和还原-氧化状态下土-水界面镉形态转化的动力学模型。最后,李芳柏教授介绍了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未来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应当与流域综合整治、碳中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结合。

李芳柏教授作报告

随即,韩兰芳博士作题为“溶解性有机碳在土壤典型矿物-水界面的分子分馏作用”的学术报告。首先韩兰芳博士介绍了溶解性有机碳(DOC)参与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矿物相互作用是影响其循环的关键因素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问:引发DOC在矿物-水界面分馏的机理是什么?韩兰芳博士展示了其研究结果:土壤矿物针铁矿和蒙脱石分别倾向结合分子量相对大和分子量相对小的组分;并对发生结构分馏的结果进行分析:由于两种矿物和DOC相互作用的主导机制不同所以导致;并得出结论与研究意义:发现蒙脱石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类物质的优先保护作用,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结构相对活性的组分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长于结构相对惰性的组分的原因。

韩兰芳博士作报告

随后,万航博士作题为“减缓过饱和总溶解气体对鱼类影响的脉冲型水库调度模式研究”的学术报告。万航博士首先介绍了水体总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原因及其对鱼类的危害,指出减少总溶解气体饱和度的重要性。随后,万航博士展示了过饱和总溶解气体生成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并介绍鱼类适宜生境评价与模拟模型、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智能算法在水库多目标调度中的应用。最后,万航博士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分析不同调度方式对鱼类生存空间的影响,提出同时满足发电需求和气体过饱和安全的水库多目标调度技术。

万航博士作报告

最后,曹旖旎博士作题为“土壤淹水抑制柳树Cu转运的生理生态机制”的学术报告。曹博士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现状、植物修复技术及淹水地区土壤易受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问:土壤淹水是如何影响柳树根系对Cu的吸收、积累和转运?曹旖旎博士先展示了土壤培养模拟淹水试验,随后介绍了水培转运试验植物预培养,最后介绍了重生根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淹水可缓解Cu毒害作用且植物可维持相对较高的生物量,并揭示杞柳体内Cu的木质部运输和韧皮部再分配过程及影响机制,同时阐明了土壤淹水影响柳树Cu积累及转运的机制。

曹旖旎博士作报告

本次学术沙龙的现场研讨与互动氛围热烈,与会人员与专家交流讨论积极,使大家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和研究进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激发了青年学者们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取得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效果。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版权所有粤ICP备05008833号

Baidu
map